实体编号: Mild-1
栖息地: 温室层级1
描述:
花中画是一种外观接近画架的实体,在大多数温室层级中游荡。其可作为从温室非宜居层级转移至宜居层级的手段。花中画于层级中的分布较广,可出现于自然类层级中的草地,森林,湖泊低洼带,也有被发现于自然水体的底部,在建筑类层级中则分布于某些家具后,或直接摆放于体积稍小的房间。被发现时,其自身下部结构常陷于某些基质中。2
近期温室内的流浪者的数量增多,与此同时,花中画的数量被观测到大幅度增加,综上推测,花中画的存在目的之一是保护温室内的流浪者。
行为
花中画能够在其描绘层级以外的层级不受部分物理条件制约的进行移动,包括无视物体的碰撞体积,部分力的作用3。大部分时刻花中画于层级中的某处呈静息状态。行为前花中画需洞察目标,经历5~10秒的侦测期,期间其外表形态发生变化,这一过程存在其自身感知偏差的可能,导致此后进行与侦测期相反的过程以返回静息状态。
据观测花中画会依据目标的属性做出不同的行为。若为非有益4实体,花中画会选择物体作为障碍物以尽可能避免目标实体对自身的察觉,同时缓慢移动,直至距实体较近时,以极大的速度扑向实体。从视觉上与花中画接触的实体像是跌入画中,随后画板部分中原有的绘图被实体取代,固定木条上的螺丝瞬间松脱让充当维系的画架迅速瓦解,画框从边缘出现裂纹并不断扩大,待整体损坏到达一定程度,花中画上的植物体将以构件堆积物作为养料生长,在1~2个小时后植物体高度木质化并重塑画架形态,最终生成多个5原花中画的复制体。
若侦测对象为处于危急情况的流浪者,花中画将忽视障碍并高速沿最短路径向流浪者移动,与流浪者接触瞬间使流浪者切出至画布中的层级,而流浪者处于无威胁的情况下,则停留在流浪者的视野范围内,仅在流浪者主动触碰时使流浪者切出,此后画布结构将失去绘图,植物体结构消耗自体颜料为画布染色,在30~40分钟后,画布再次呈现原图像。
生物学特征:
花中画的整体组分为画架,画框,植物体三部分。画架起形态支持作用,功能等同于前室甲壳类生物的外骨骼,画框则作为花中画的攻击器及消化器,花中画通过画框捕杀实体,以为其生殖提供养分。植物体则作为花中画的繁殖体,完成近似前室具有肉质茎、叶或根部植物6的无性生殖,并在植物体的木质组织7表面扩展出画架与画框,除此之外,植物体额外起到,修复、支持、营养、保护画布8的作用,我们对凋亡的植物体进行成分分析,认为液泡内主要成分为饱含丙烯的颜料浊液。画布作为画框的组分,其上的绘画9直接决定了流浪者与花中画接触后的去向,画布结构被学术的称为花中画ω转移子10。
花中画拥有一定程度的蜂巢思维,体现于如下的这些活动。
转移子取代
花中画能够辨识自身画布所通往层级的宜居程度,当多个花中画集聚时,可彼此识别并判断何种画布更为“优等”。据观察发现,画布中的层级越宜居,则被判断越为优等。拥有“次等”画布的花中画即刻遗弃自身的画作,并用植物体重新绘制而最终复制一份“优等”的画作。
嵌套运输
嵌套运输频繁出现于花中画集群向同个层级的大规模迁徙。花中画凭借吞噬实体类似的方式存储另外的花中画至自身的画布内,而单个画布似乎仅能容纳一个花中画,但其可通过吞噬已容纳花中画的花中画进行再嵌套11,进而重复多次。短时间内一个庞大的种群即可被压缩成单独的个体,而到达指定层级后,将画布中的花中画全数释放而结束一次完整的迁徙。
群体聚集
花中画进行上述12行为时,若侦测到个体数量过少或目标实体数量过多,则自身植物体将立刻特化成花苞状13的感召体并周期性的震动,依次使附近的花中画、当前层级的花中画、其他层级的花中画朝该地聚拢。
层级修饰
部分花中画特有老旧残损的画架结构,它们似乎缺乏上述行为,画布中往往描绘着非层级的物象,这类花中画曾多被定居于二楼中的流浪者报告,也于二楼墙内部鲜有发现。它们规律的在部分温室层级14与二楼墙间往返,这些温室层级也随此过程逐渐改变,已有流浪者猜测这类花中画的画布存有二楼的某些“核”,凭此促进危险的层级趋向温和化,但上述说法缺乏证实。
发现:
花中画最初被发现于Level Mild-2,现受其影响Level Mild-2对流浪者原有的威胁大幅度降低,Level Mild-2内的自然环境也稍有趋向温和。
行为准则:
应当:
- 必要时借助花中画脱离危险。
- 保护生长中的花中画。
不应:
- 试图毁坏花中画。
- 近距离观察花中画捕杀实体。